流动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绥芬河市实验小学
2006年6月5日
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学校“流动学生”也越来越多,我校每年都有大批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涌入,今年全校多达247余人,这势必给班级管理和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困难。可以说他们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群体,衍生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流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包括他们的家庭背境、社会关系、生活和学习等方方面面都变成了学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加上思想也极不稳定,情绪极易波动,因此,在小学做好“流动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学会生活自立,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勇于克服学习、生活中困难的好品质,培养他们遇到挫折绝不气馁的意志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切实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特别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实际调查。报告如下:
一、流动学生现状调查:
2006年春,我校“流动学生”总数已达247人(男生116人,女生131人),具体情况为:
1、“流动学生”比例过重。我校学生总数748人,调查时“流动学生”为247人,占学生总数的33.02%。其中,“流动学生”中单亲外出的占29.1%,双亲外出的占70.9%。
2、“流动学生”中“学困生”的比例大。“流动学生”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占15%,较好的占37%,中等偏下的占23%,较差的占25%。
3、“流动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流动学生”行为习惯较好的占12%,一般的占49%,较差的占39%。行为习惯方面最突出的不良表现是上课精力不集中、贪吃贪玩、自私自利、乱花钱、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
4、“流动学生”期待父母之爱。 “流动学生”中父母都跟随的153人,占61.94%,在同这些学生的谈话中发现,多数“流动学生”十分想念自己不在身边的父母。
5、“流动学生”的家庭状况差异大。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占24%,一般的占29%,贫困的占47%,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流动学生”大多不节俭,好吃懒做,比吃比穿厌学,贫困家庭的“流动学生”大多没人照看,生活贫穷,贪吃贪玩,有的还有小偷小摸的恶习。
二、流动学生的特点
1、流动学生逐年增多,所占比例不断增大。由于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我校就读的借读学生持续大幅增长,比例高,增长快,他们大多来自外省农村,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学生在我校占的比例偏大,由于语言差异和地域差异的影响,给班级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家庭环境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能力普遍有限。从我们所了解的学生家庭情况来看,学生家长主要从事的职业大多是个体经营,其次是雇佣工人,主要的就业类别基本上属于高强度、重体力、低收入的职业。这一群体的经济能力普遍不高,学生生活条件与本地孩子形成差异,他们自身的实力很难弥合和城区儿童教育条件之间的距离。
3、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有限,学生家长对教育认识不足。流动人口子女文化基础普遍较低,尤其是已经在农村就读,后来才转来的学生,基础知识薄落,跟不上现有的教学进度。同时,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子女培养工作与城区人口家长重视程度相差甚远,难以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组织、心理素质等辅导、指引,他们对城市学校教育认识明显不足。
4、外来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给教师工作带来的难度较大。外来学生随父母外出打工前来就学,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极大多数学生来自内陆贫困地区,由于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这批孩子受教育的程度差异明显,多数的孩子受教育程度偏低,综合素质发展不够全面,年龄与养成教育的程度明显脱节。由于其父母忙于生计,多数家长未能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他们很难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他们眼中,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有“书”读就可以了,完全忽视了家庭教育。因此,要想教育管理好这批孩子,无形中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5、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由于学生离开了原来生活的农村,离开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小朋友,完全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这里的一切都要重新去适应,因此自然会产生一种孤独和郁闷的感觉,短时间很难融入这个集体,加之学习跟不上,成绩退步,表现为厌学、不肯做作业,对环境的不适应,已经跟周围老师同学关系紧张,甚至有敌对情绪。
6、家庭教育明显不够,与父母沟通甚少。许多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对家庭教育看法非常狭隘,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上学就是“认识几个字”,家长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和家庭看护就可以了。在家庭中,家长忙于赚钱,与子女交流甚少,基本上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是偶尔问问孩子的考试分数。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了解,孩子有问题求教事,也是不理不答。
三、流动学生的教育策略
1、摸清底数,健全外来人口学生档案。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了解学生、摸清底数是我校对流动学生管理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每当有学生转入,学校都要向家长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如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纪律等方面的情况,再通过家访、找学生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个人爱好、教育背景、家庭情况等,再结合班主任对学生的印象综合起来,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结合教学实际,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2、尊重流动学生,用爱心去感化教育。
流动学生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