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需要特别关心的流浪未成年人
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曲淑琴 毕顺卿
2007年3月8日
近几年来,我区关工委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细则》精神,按照省、市关工委的要求,在区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使全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东安区委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区关工委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被省关工委评为读书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区读书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被评为全国“优秀组织奖”。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有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千秋大业,对未成年人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对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更是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下面,仅就关于加强需要特别关心的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管理工作,谈几点思考意见。
我国现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3.67亿,占人口总数的28%,其中由于种种原因流浪在社会的每年15万人次,这是个令人担忧的数字。流浪未成年人问题是一个世界难题。我们中国政府对此一直很重视,有效地调动各方力量,妥善解决流浪未成年人的回归,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成立了130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中心,已有10万人次接受了救助。尽管如此,还有许多难题在困扰着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坚持“预防是前提,救助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教育是重点,保护是根本”的工作原则,将流浪在社会的未成年人安置好。对此,笔者进行了理性思考,并根据我们的工作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组建队伍,为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提供保障
社区是流浪未成年人落脚的主要阵地之一,也是未成年人流浪社会的发源地之一。这就为担负庞杂社区工作任务的同志提出了一个更为严肃的课题,怎样在社区这片阵地上对未成年人及流浪未成年人实施有效教育管理。就社区工作人员是很难尽善尽美担负起如此重任,只有善于借助社会的力量,挖掘社区人力资源,组建强有力的对流浪未成年人实施教育管理的队伍,才能为流浪未成年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主流的工作提供保障。
社区集聚了许多有知识、有经验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离退休干部,这是社区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管理可以借助的最佳人才力量。只要我们把他们组织起来,就能从组织上保证对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的效果。我们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未成年人教育用足了人力,建成了具有253人组成的工作队伍;成立了19个“三位一体”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并根据需要,组建了独具特色的“报告员、辅导员、心理咨询员、社会调查员”等十大员队伍,全区共聘任了159人担当适应性较强的“十大员”角色。这支队伍中的每位成员各尽其职,从源头上对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各个社区根据自己的社区特点,在组建工作队伍时重在质量,创出特色。象清福社区做到了“二请一评”,将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离退休人员聘为“十大员”。“二请”即“一请名人”,将国家一级编剧王治普聘为报告员,将原牡丹江大学离休处级干部冀耀宗聘为社会调查员。“二请能人”,将原医药公司经理董长富聘为辅导员,将原煤矿机械厂的党委书记聘为心理咨询员。“一评”,即对聘任人员实行群众评论,没有意见的最后聘用。这样一支过硬的工作队伍在这个社区形成,并且工作得非常出色,为这个社区争得了荣誉,被授予省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标兵”。由于我们不懈地努力,在我们区形成了上下联动,纵横交错的未成年人及流动未成年人教育管理网络,做到了纵到底、横到边,对流落到我区的未成年人无一遗漏地管起来。在实施“预防是前提”的工作中发挥了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作用,由此可见,组建过硬的工作队伍,是完成对未成年人及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管理的组织保证。
二、投入力量,为流浪未成年人构筑爱巢
未成年人之所以流浪社会,是因为在他们辨别能力还没有成熟的时候,不能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不能克服生活带给他们的困难,因此,采取了最简单的方式——流浪。追究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管理失缺。一是重智轻德,重大德轻小德,二是“三位一体”教育脱节缺乏合力。三是社会环境不佳。四是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五是精神食粮供给不足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应该进行认真地思考,以人为本发挥本层面的主体作用,齐心合力为孩子所构筑健康成长的爱巢。作为社区是对未成年人及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阵地,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这就要求我们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工作实践使我们感受到为孩子们营建健康的活动场所,是堵塞问题孩子流向社会的重要环节。我们区19个社区,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舍得投入,通过向上级要一点,向驻街单位集一点,自己从经费中挤一点的办法在自己的社区辟建了有益于未成人的成长的活动场所。雏鹰学校、少年广播站、“红领巾一条街”等等占领了各社区的青少年活动阵地,使孩子们在这里学绘画、书法、乐器、声乐等等。特别是着重吸纳了“留守生”和“流动生”参与活动,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社会的温暖,逐渐克服性情忧郁、行为孤僻、脾气暴躁等性格缺欠。这些健康活动场所,吸引了孩子们,这样从环境上挡住了有流浪倾向的孩子流向社会的脚步。
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原因、社区环境的原因,流向了社会,这是个不能不承认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补救,让孩子们增强自尊、自律、自强意识,以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追求美好、追求进步。一是,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给孩子们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据统计在未成年犯罪中有70%左右是因为家庭的原因促成。家庭贫困、家庭解体和家庭暴力等问题,促使自制力不强的孩子流向了社会。对此,我们各级相关组织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好思想问题,同时做好家长的说服教育工作,让家长明白“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父母应筑起坚固的孩子们流向社会的“第一道防线”,使流向社会的孩子尽早回归家庭。二是,对家庭虐待或恶意遗弃,屡送屡返,街头生活经历复杂的未成年人,应该向郑州救助站那样,尝试开展“类家庭”,向长沙救助站那样开办“大房子”,或者开办街头救助、全天候救助点等,使孩子们在这些住所中得到看护和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真正地走入主流社会做好思想、能力准备。三是,对被家庭遗弃,年龄较小或残疾儿童,经多次查询、查证无法查明家庭地址的应采用个人领养和送儿童福利院安置。我们区的景福社区居委会96年在街头捡到了一个男弃婴,他们将孩子扶养到上学,送到福利院,现在这个孩子已上小学四年级,学习非常好,是班级的干部。这个居委会的干部,逢年过节都要到福利院看望“自己的孩子”。经过以上补救措施,在家庭中呼唤起责任,加强“第一道防线”的稳固;在社会引起关注,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在法律上引起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操纵流浪未成年人行乞、犯罪以及残害的予以坚决打击和惩处,为未成年构筑起本应享有的幸福爱巢。
三、倾注关爱,让流浪未成年人早日回归
有些未成年人流向社会,这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而且呈队伍庞大趋势。对此,我们本着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宏伟目标,对这部分人给予足够的关爱,从思想上、道德上、生活上进行帮助教育,使他们早日回归到正确的人生轨道。首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 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分层面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我们请报告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是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