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东安区紫云小学关工委 杜 影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号召,省市关工委印发了《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在青少年中开展“三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老少先队员、关心下一代工作者,这时,让我油然想起爸爸过去曾经讲过他在五十年代,小学生中开展的“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的“五爱”教育活动。爸爸还告诉我,当时回荡在多少人心中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就是那个时代的回声。“三爱”教育不仅是对“五爱”教育的一种传承,而且回归了德育的本源。教育离不开爱,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体验中逐步形成、完善的。因此,“三爱”教育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绝不能堕入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
一、在课堂情感圈中激发浸润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课程是用来学习文化知识的,也是让孩子们玩的。正是在这些玩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爱学习,也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从而回归了课程本来的育人功能。问题在于我们的课程设计,是不是让学生喜欢?是不是适合孩子们的需要?能不能让孩子们开心?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重在育人方法的创新。比如,学校开展“三爱三节”教育,我在讲《节约粮食》这一课时,原设计是“13亿人民,每人节约一粒米,可以让多少人吃多少天?”后来我把说教式的讲课进行了改进,从网上选取了西部某山区一些中小学学生缺衣少粮,生病无钱医治,为了实现“飞出穷山洼沟”的梦想,每天攀索道、爬悬崖、啃山芋、喝生水去上学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城市里的孩子没有山区儿童的艰苦生活经历和体验,就让他们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结果,这段生动的山区儿童现实生活的视频,让老师震撼了,让学生感动了。孩子们不仅被感动了,而且还行动了。不仅是在文明就餐、节约粮食活动中,而且还在“手拉手地球村绿色环保行动”中涌现出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这正是我们课堂中情感浸润的结果。还有我上的一节语文课中,有“老天鹅猛烈地用胸脯撞击冰块”这一情节。有学生问:“老天鹅为什么这样做呢?它不觉得疼吗?”一个问题情景出现了。我巧妙地设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在你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怎么样做呢?”这样一问,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讲出了很多震撼人心的故事,课堂上一个情感圈就这样形成了。
学习生活本身是美的,美的文本、美的内容,甚至问题的情景也都可以是美的。可是,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的学生怎么会不爱学习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几年前,“问题化学习”从我校一节数学课《有趣的余数》开始。这节课是在电脑教室里上的,也有数学教学的一般知识,要求试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程序,在试商过程中,计算机会互动,会欢呼:“做对了”“再试试看”。学习过程由此变得很美、很有趣,学生的情感被有效地激活了。课堂充溢着美的情感浸润,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爱学习,才会真正学会爱。
我始终认为,课堂是个情感圈,教室是个生命场。我在网上看到上海中小学开展多年的“温馨教室”活动,就是把教室、班级当作“家”,不仅是老师爱学生,而且是孩子们爱老师,爱伙伴,爱自己。此后,各地都创造了很好的班级文化。我曾到过一些农村小学学习他们“心理角—心理桥”的经验,其中学生与老师的通信,非常感人,当时我还和那位梦想着走出农村改变家乡、改变命运的小女孩进行了对话,至今记怀着她那朴实而有激情的心愿。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正是应该从引导帮助这样